眾所都知,“價格到底”必然伴隨著“品質到底線”。
歷史也證明了,最后勝利者的主流產品基本如此。
但是,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中國消費者已經完成了幾乎所有行業的“消費啟蒙”,他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品位有了很大的提升,中國式營銷的外部環境發生巨大變化,這逼迫中國式營銷進一步向前演化。
向什么方向演化?是不是提升品質就可以了?
問題沒有那么簡單;赝^去的市場發展,從來都不是價格最低的產品賣得最好。雙低格局里,“價格到底”后面還跟著一個“品質到底線”—品質還是要達到國家標準和消費者能夠承受的底線,它在本質上與“假冒偽劣”不同。
也就是說,價格不是想多低就多低,而是被品質底線鉗制的。比如,在價格戰的逼迫下,那些打頭陣的空調特價機,不得不把銅管換為成本更為低廉的鋁管,消費者或許感知不出來,或者可以忍受,但是他們不能忍受空調三天兩頭壞。
因此,成功的LED企業,都是在價格和品質之間,做出了恰如其分的平衡。它們在消費者的核心訴求上守住底線,其他部分則能省則省。
而今天的問題就在于:大眾消費者的核心訴求升級了。75、80、85后是新一代消費者,不同于50、60、70那一代,他們對品質有更高的要求。
但是,如果盲目地升級品質,則進入了另一個誤區。要知道,全世界的大眾消費者,錢都是不夠用的。他們總想用最少的錢,買到心儀的產品,這就是為什么在過去半個世紀里,連鎖零售橫掃全球。
以沃爾瑪為例,其崛起就與資本在全球化過程中尋找更低造價的同品質商品密切相關。正是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正是中國的廉價商品,幫助沃爾瑪穩定了美國的物價。
這些在全球尋找合適的血汗工廠的連鎖巨頭,秉持的就是“同樣的品質我價格更低,同樣的價格我品質更高”的經營思路,但是在不同的國家,它們會設置不同的品質底線。同樣一件襯衫,沃爾瑪在中美兩國門店上的貨,很可能來自同樣一個代工廠等級不同的兩個車間、兩條流水線。
今天中國式營銷面臨的挑戰,就來自企業對品質提升到什么程度以及相應的價格如何設定。很多大型主流企業曾數次推出中高端的升級換代產品,最終都不溫不火,甚至無疾而終,就是在這個問題上栽了跟頭。
相比之下,這幾年在國內風生水起的ZARA、優衣庫等高街品牌,倒是提供了一個品質-價格再平衡的參考坐標。它們有的注重設計,不注重面料,有的注重面料,不注重設計,但是都設定了極具競爭力的價格,引爆了大眾市場。
它們定位的價格帶,決定了在品質上如何取舍;它們要求的品質感,決定了如何在全球范圍內整合供應鏈資源。這套品質-價格再平衡的新區間,或許將引領中國式營銷的升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