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week工控網訊:今年出席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教授埃里克·布萊恩約弗森連越洋機票錢都省了。
他人在萬里之遙的波士頓,卻參加了北京時間9月12日上午在天津舉行的一場達沃斯辯論會。會場里一臺叫做“Beam”的遠程呈現機器人是他的替身。機器人的身高與普通人相仿,可以四處移動,頂部是17英寸的液晶顯示屏,埃里克的臉出現在屏幕上,出席證掛在屏幕下方,看起來正像是戴在胸前。
跟政商名流個個西裝革履的達沃斯會場風格并不相符,埃里克穿著藍色休閑西裝,里面白襯衣的領口敞開著。
“他沒打領帶,穿著隨便,但我們還是非常歡迎他——他通過機器人來參會。”主持人說。
“Beam”遠程呈現機器人在夏季達沃斯論壇現場
作為辯論會的4位發言者之一、新書《第二次機器革命》的作者,埃里克用這種亮相方式表明自己的觀點:智能化機器可以造福勞動者。
在那本書里,他試圖提醒人們,車間、辦公室和走廊被機器人占據的時代并不遙遠,我們正處于一個重大的轉折點上。自動駕駛汽車、多用途機器人、3D打印機等只不過是第二次機器革命時代來臨的“熱身”。絕大多數人都要“與機器競賽”。
今天,他在辯論會上說,200多年前,有個民族曾因害怕被機器取代而打碎機器,這種看法在當時很有市場。其實,他們打碎了可以幫助自己的工具。智能化機器的發展絕對會令勞動者受益。今天一個工人的生產力,比他1000年前的先祖要高出1000倍,靠的就是技術和機器。
“電力和汽車的發明讓社會大大受益,現在我們有互聯網,有現代通信,正在帶我們進入第二次機器革命。”埃里克說,“正像工業化革命解放了大量工人那樣,現在我們又面臨一場革命性的變革。過去20年來,貧困率比過去任何時候下降得都快。”
在場的國際勞工組織副總干事何塞·西里納克斯反駁他說,智能化機器導致了更多失業,很多人被機器取代。新技術會帶來新的就業,但還不足以彌補非技能工人失業的情況,大部分工人屬于從事常規工作的非技能工人。
何塞說,最近的一些研究顯示,美國47%的就業者可能會被機器取代。對那些不會失業的機器操作者來說,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差距也越來越模糊。新技術便于人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工作,同時也會讓人必須隨時隨地工作。
令何塞擔心的是,新的工業革命會帶來好處,但這些好處只會集中在少數人身上,而大部分人會成為輸家。政府和企業最好能夠意識到技術的負面影響,并采取應對措施。
英國新經濟思維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特納補充指出,通用是世界最大公司時,擁有上百萬雇員,后來的微軟雇傭了幾十萬人,谷歌只有十幾萬人,而今天,臉書公司的雇員只有幾千人,這樣一個市值2000億美元的上市公司是由數千位工程師創造的,而不像福特汽車那樣需要大量工人。
特納說,長期來看,技術革命會給每個人帶來財富,但這個“長期”可能非常漫長。19世紀發生工業革命的英國,工人的工資在半個世紀里都沒有提高,新創造的財富集中在資本家手里。現在的革命也會讓財富更多集中在有錢人手里,“我們必須要進行干預,保證所有人從中受益”。
“你們說智能機器會破壞就業,但現場我們所看到的最新、最智能的機器,實際上已經解放了勞動力——它使埃里克可以在波士頓參加本次討論。”卡內基梅隆大學人機交互研究所所長賈斯汀·卡塞爾強調。
賈斯汀每次參加達沃斯論壇,都會受邀參加人們對機器人表示“害怕和憎恨”的討論。她說,害怕機器人會取代我們是一種非常老的觀點,而且沒有根據。
她指出,現在其實沒有其他選擇——我們不可能不用智能手機,因為我們已經走上這條道了。
這次參加夏季達沃斯論壇,賈斯汀帶來一封1949年有人寫給汽車制造商工會負責人的信。信中說,自動化會造成經濟的衰退。她說,這封信如今聽起來像是一個玩笑,因為在隨后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看到了經濟前所未有的增長。
她說,很多人擔心智能化機器會摧毀勞動力的生活品質。但同樣由于智能技術,“慕課”在線課程能讓那些本來沒法學習的人受到教育。比如在印度班加羅爾,一些原本收入微薄的童工上網免費學習了設計課程,現在他們能夠雇傭整個村莊的人來設計和創新,走向了更好的未來,這是智能化機器讓勞動力受惠的例證。
“作為一個技術人員,我的觀點是,我們是有選擇的。技術不是自己建立的,我們要去選擇想要哪種人工智能技術。”她說,要允許的是好的智能機器的發展。
“Beam”機器人制造企業的首席執行官斯科特·哈桑,也在美國加州遠程參與了這次會議。他說,自己并不知道智能化機器會否讓勞動力受益,但相信機器會為我們做所有事。所有勞動力都會慢慢消失,這沒什么可擔心的,勞動力其實只是人類的一個“子集”而已。
當斯科特通過機器人發言時,夏季達沃斯論壇現場的一位工作人員拿著話筒,湊近了“Beam”的嘴部。
一位瑞士聽眾開玩笑說,也許很快就會有機器人來為我們舉話筒了。他表示,自己相信智能化機器短期內不會造福勞動者、長期也很難預測,但同時相信,人類追尋科技進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們不能阻止機器的發展”。
顯而易見,埃里克參加的是一場沒有勝負的辯論。辯論開始前,在場者通過手機、電腦等智能設備投票顯示,61%的人贊成智能化機器會造福勞動力,39%的人反對。辯論過后,人們又做出第二次投票。
實時顯示的投票結果幾經變換,以49%的贊成和51%的反對結束。但這是一個遭到“人為破壞”的結果:投票網站設定一臺設備只能投票一次,但一位投票者同時舉起自己的平板電腦和手機承認,自己用兩臺設備投了兩次票。
他用行動告訴大家:技術是為人所左右的。
正如埃里克所言:“技術只是一個工具,真正的問題并不是技術會對我們產生什么影響,而是我們能否利用技術創造繁榮。我們怎么樣利用技術帶來的優勢,其實這不是由技術決定的,而是由人來決定的。”
投票結果并沒有影響這位研究“第二次機器革命”的教授用一臺機器搶盡風頭。散場后,支持者和反對者紛紛來到埃里克“面”前,掏出智能手機,與他合影留念。
談起此次參會感受,埃里克說,他很遺憾沒有親自到場參加,那種感覺是機器不能取代的。但反過來,從波士頓飛到中國,“能夠避免這樣一趟長途旅行也是好事一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