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太原重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太重”)始建于1950年,是新中國第一座重型機械制造企業。雖然僅比共和國晚成立一年,太重的退休工人們仍自豪地把太重稱為裝備制造業的“共和國驕子”。
目前,太重集團已成為我國最大的大型起重機生產基地、大型挖掘設備制造基地、航天發射裝置生產基地及大型軋機油膜軸承生產基地。作為“國民經濟的開路先鋒”,太重集團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
在集團成立的初期十年,太重主要引進前蘇聯技術。1955年,太重成功試制我國第一臺大型橋式起重機;1959年,成功試制我國第一臺薄板軋機 ;1961年,成功試制我國第一臺4立方米電鏟, 同時成功試制我國第一臺門式起重機、生產出我國第一套火車輪箍軋機。
這些重型機械幫助當時幾乎沒有外匯的中國積累了大量外匯儲備。在上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這些產品同樣在中國關鍵的重工業建設和基建項目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文化大革命期間,太重的工作停滯,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集團才全面恢復生產。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太重集團很快和歐洲、美國、日本等建立了合作關系。
1982年,太重和德國德馬克公司合作生產了大型履帶式起重機,屬國內首創,至此太重走向最多產時期。
追求第一的太重
在整個80年代,太重通過與外國公司合作,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我們被外國公司的技術和管理水平震驚了,這像是兩個工業時代在交流。”太重集團總經理、首席工程師張志德回憶道。
“我們利用每分每秒來學習機械知識,以彌補在政治運動中失去的時間,大家堅信,總有一天,我們會制造出屬于自己的品牌機器。”
太重集團的國際合作在上世紀90年代陷入低潮,集團的工程師利用這段時間來消化和吸收在80年代學到的技術。到了90年代后期,太重集團已能生產出中國所需要的大多數重型設備,甚至開始出口設備到一些發展中國家。
為了提高其國際市場份額,太重集團開始邀請來自德國、奧地利和日本企業的專家,以提高自身技術水平。
太重集團于1998年成為中國第一家上市的機械公司。
進入21世紀,太重集團開始出口鑄造、鍛造件、起重機和礦山設備等到50個國家。
1999年,太重研制出軋制規格為世界最大的穿孔機;2000年研制出單鉤起重量為世界最大的橋機;2005年研制出起重量為世界最大的起重機。此外,在2008年研制出世界最大的鏟斗式礦用挖掘機。
從2001年到2008年,太重集團年銷售額平均每年增長33 %。2008年,達到了100億元。到明年,該集團的目標是銷售額超過300億人民幣,其中出口達到30%以上。
走向世界的太重
據太重經銷部銷售經理王衛國介紹,雖然在2009年全球經濟衰退的影響下,太重出口訂貨下降到僅3億元, 但在2008年,太重的出口訂貨達到16億元,創歷史新高。
王衛國說:“從2010年開始,到2013年,出口訂貨開始恢復并且維持在10億元至13億元。時代已經變了,在美國,重型設備并不像以前那么重要,作為新興經濟體中的重型設備供應商,崛起的太重集團逐漸從歐洲公司的手中贏得發展中國家的市場,這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另一個影響。”
2008年后,中國政府的經濟刺激計劃不僅促進了經濟的增長 ,也導致重型設備生產商之間嚴重的產能過剩和惡性競爭。挖掘機、起重機、鍛造工廠之間激烈的價格競爭,讓重型設備生產變成了一場注定要輸的游戲。
隨著行業競爭愈演愈烈,太重集團把目光投向了新產品。2011年,太重投資20億元建立太重(天津)濱海公司,主要生產風電和核電設備。該子公司于2012年開始面向國外市場研制煤化工設備。
此外,2011年,太重收購澳大利亞威利朗沃集團。太重表示,此次收購將提高太重在中國的煤層氣領域的競爭力,同時也是太重打開澳大利亞煤機市場邁出的重要一步。
在企業結構方面,太重共有總資產146億元和14000名員工 , 現在,主要成員單位有:位于太原、天津的重型機械公司,位于太原、澳大利亞的煤炭開采設備公司,位于太原的鐵路相關設備企業以及位于榆次的液壓設備公司。
據了解,太重最有競爭力的產品包括風電和核電設備,煤炭、礦山、化工等行業的設備和高速列車車輪、車軸和輪對等。
勇于創新的太重
太重集團作為中國唯一的高速列車輪對生產商, 在2010年成立鐵路裝備工業區,以通過擴大生產滿足不斷上升的出口需求。該工業區占地60公頃,建成后將擁有三個獨立的車間,用以制造車輪、車軸和輪對。
“2010年的世界車輪市場需求十分緊迫,實際上,我們的行動并不早,如果早兩年建造該園區,回報應該會更高。 ”王衛國說。
“在那時候,這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考慮到我們有限的利潤,需要投資的數額實在巨大。”
2012年,投資10億元的高速列車車輪生產線在太重集團鐵路工業區正式投產。車軸和輪對兩條生產線仍處于試運行階段,預計在獲得監管部門的批準后將于今年開始全面運作。
為制作輾鋼車輪,生產線需要進行的程序包括:切割、鍛造、熱處理、機加工和檢驗。
制作設備中的高速圓鋸切割機從奧地利進口,其它的所有設備均為德國進口。
整條生產線具備年產30萬片高品質車輪的制造能力,被稱為目前中國技術最先進的高速列車車輪生產線。
NickTeunissen,南非環球鐵路工程有限公司的銷售經理到太重檢驗輪對的質量。
“產品質量很好。 ”他說。
早在新園區運營之前,太重集團已有幾條舊生產線在進行正常的車輪、車軸和輪對生產。
2008年到2013年,該公司共出口22萬臺車輪和10萬臺車軸,用于地鐵、鐵路貨車、采礦車和高速列車等。
自2010年以來,太重已出口3萬副輪對。在中國,太重是該產品唯一的出口商,太重軌道交通裝備業務部的國際貿易部主任焦鵬說。
“生產普通車輪和車軸的利潤率正在迅速降低,高速列車設備的新車間為我們開辟了更大的新市場。”太重鐵路產業園負責人任學義說。
中國的高速鐵路網絡于2004年才開始形成。到去年為止,高速鐵路營運里程突破1萬公里,遠高于2004年的預測。相關專家預測在未來幾年該規模還將增加一倍。
任學義說: “如果車軸和輪對生產線順利通過試運行,中國可以大幅度降低其進口。”
太重在2012年獲得由歐洲頒發的質量認證證書,成為向歐洲提供高速列車車輪、車軸和輪對的第一家中國出口商。但任學義認為,雖然進入全球車輪產業展示了太重的實力,但和國外制造業相比還有一定差距,這個差距從概念到材料體現在各個方面。
收購外國公司或技術并不能完全解決問題。
“簡單地通過購買設備或收購企業不能提高自身的研發能力,”任學義說,“隨著國內競爭對手紛紛效仿購買先進的生產線,高速車輪和車軸市場將再次面臨激烈的價格競爭。”
(來源:中國日報)
目前,太重集團已成為我國最大的大型起重機生產基地、大型挖掘設備制造基地、航天發射裝置生產基地及大型軋機油膜軸承生產基地。作為“國民經濟的開路先鋒”,太重集團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
在集團成立的初期十年,太重主要引進前蘇聯技術。1955年,太重成功試制我國第一臺大型橋式起重機;1959年,成功試制我國第一臺薄板軋機 ;1961年,成功試制我國第一臺4立方米電鏟, 同時成功試制我國第一臺門式起重機、生產出我國第一套火車輪箍軋機。
這些重型機械幫助當時幾乎沒有外匯的中國積累了大量外匯儲備。在上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這些產品同樣在中國關鍵的重工業建設和基建項目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文化大革命期間,太重的工作停滯,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集團才全面恢復生產。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太重集團很快和歐洲、美國、日本等建立了合作關系。
1982年,太重和德國德馬克公司合作生產了大型履帶式起重機,屬國內首創,至此太重走向最多產時期。
追求第一的太重
在整個80年代,太重通過與外國公司合作,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我們被外國公司的技術和管理水平震驚了,這像是兩個工業時代在交流。”太重集團總經理、首席工程師張志德回憶道。
“我們利用每分每秒來學習機械知識,以彌補在政治運動中失去的時間,大家堅信,總有一天,我們會制造出屬于自己的品牌機器。”
太重集團的國際合作在上世紀90年代陷入低潮,集團的工程師利用這段時間來消化和吸收在80年代學到的技術。到了90年代后期,太重集團已能生產出中國所需要的大多數重型設備,甚至開始出口設備到一些發展中國家。
為了提高其國際市場份額,太重集團開始邀請來自德國、奧地利和日本企業的專家,以提高自身技術水平。
太重集團于1998年成為中國第一家上市的機械公司。
進入21世紀,太重集團開始出口鑄造、鍛造件、起重機和礦山設備等到50個國家。
1999年,太重研制出軋制規格為世界最大的穿孔機;2000年研制出單鉤起重量為世界最大的橋機;2005年研制出起重量為世界最大的起重機。此外,在2008年研制出世界最大的鏟斗式礦用挖掘機。
從2001年到2008年,太重集團年銷售額平均每年增長33 %。2008年,達到了100億元。到明年,該集團的目標是銷售額超過300億人民幣,其中出口達到30%以上。
走向世界的太重
據太重經銷部銷售經理王衛國介紹,雖然在2009年全球經濟衰退的影響下,太重出口訂貨下降到僅3億元, 但在2008年,太重的出口訂貨達到16億元,創歷史新高。
王衛國說:“從2010年開始,到2013年,出口訂貨開始恢復并且維持在10億元至13億元。時代已經變了,在美國,重型設備并不像以前那么重要,作為新興經濟體中的重型設備供應商,崛起的太重集團逐漸從歐洲公司的手中贏得發展中國家的市場,這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另一個影響。”
2008年后,中國政府的經濟刺激計劃不僅促進了經濟的增長 ,也導致重型設備生產商之間嚴重的產能過剩和惡性競爭。挖掘機、起重機、鍛造工廠之間激烈的價格競爭,讓重型設備生產變成了一場注定要輸的游戲。
隨著行業競爭愈演愈烈,太重集團把目光投向了新產品。2011年,太重投資20億元建立太重(天津)濱海公司,主要生產風電和核電設備。該子公司于2012年開始面向國外市場研制煤化工設備。
此外,2011年,太重收購澳大利亞威利朗沃集團。太重表示,此次收購將提高太重在中國的煤層氣領域的競爭力,同時也是太重打開澳大利亞煤機市場邁出的重要一步。
在企業結構方面,太重共有總資產146億元和14000名員工 , 現在,主要成員單位有:位于太原、天津的重型機械公司,位于太原、澳大利亞的煤炭開采設備公司,位于太原的鐵路相關設備企業以及位于榆次的液壓設備公司。
據了解,太重最有競爭力的產品包括風電和核電設備,煤炭、礦山、化工等行業的設備和高速列車車輪、車軸和輪對等。
勇于創新的太重
太重集團作為中國唯一的高速列車輪對生產商, 在2010年成立鐵路裝備工業區,以通過擴大生產滿足不斷上升的出口需求。該工業區占地60公頃,建成后將擁有三個獨立的車間,用以制造車輪、車軸和輪對。
“2010年的世界車輪市場需求十分緊迫,實際上,我們的行動并不早,如果早兩年建造該園區,回報應該會更高。 ”王衛國說。
“在那時候,這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考慮到我們有限的利潤,需要投資的數額實在巨大。”
2012年,投資10億元的高速列車車輪生產線在太重集團鐵路工業區正式投產。車軸和輪對兩條生產線仍處于試運行階段,預計在獲得監管部門的批準后將于今年開始全面運作。
為制作輾鋼車輪,生產線需要進行的程序包括:切割、鍛造、熱處理、機加工和檢驗。
制作設備中的高速圓鋸切割機從奧地利進口,其它的所有設備均為德國進口。
整條生產線具備年產30萬片高品質車輪的制造能力,被稱為目前中國技術最先進的高速列車車輪生產線。
NickTeunissen,南非環球鐵路工程有限公司的銷售經理到太重檢驗輪對的質量。
“產品質量很好。 ”他說。
早在新園區運營之前,太重集團已有幾條舊生產線在進行正常的車輪、車軸和輪對生產。
2008年到2013年,該公司共出口22萬臺車輪和10萬臺車軸,用于地鐵、鐵路貨車、采礦車和高速列車等。
自2010年以來,太重已出口3萬副輪對。在中國,太重是該產品唯一的出口商,太重軌道交通裝備業務部的國際貿易部主任焦鵬說。
“生產普通車輪和車軸的利潤率正在迅速降低,高速列車設備的新車間為我們開辟了更大的新市場。”太重鐵路產業園負責人任學義說。
中國的高速鐵路網絡于2004年才開始形成。到去年為止,高速鐵路營運里程突破1萬公里,遠高于2004年的預測。相關專家預測在未來幾年該規模還將增加一倍。
任學義說: “如果車軸和輪對生產線順利通過試運行,中國可以大幅度降低其進口。”
太重在2012年獲得由歐洲頒發的質量認證證書,成為向歐洲提供高速列車車輪、車軸和輪對的第一家中國出口商。但任學義認為,雖然進入全球車輪產業展示了太重的實力,但和國外制造業相比還有一定差距,這個差距從概念到材料體現在各個方面。
收購外國公司或技術并不能完全解決問題。
“簡單地通過購買設備或收購企業不能提高自身的研發能力,”任學義說,“隨著國內競爭對手紛紛效仿購買先進的生產線,高速車輪和車軸市場將再次面臨激烈的價格競爭。”
(來源:中國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