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一度的機床大展(CIMT2013)日前在京落幕,來自海內外的機床企業展出了最新的機床產品和技術。然而,從機床行業上市公司公開的年報看,2012年企業凈利潤全部下滑。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行業用戶產品和服務需求結構的加速升級,我國機床工具企業的產品結構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的矛盾更加突出,加快提升國產中高檔機床工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已成為當務之急。
“嚴峻的市場形勢,正在倒逼國內企業對其目標和策略及時作出調整,以尋求新的可持續發展。”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陳惠仁說,“機床工具市場需求的快速變化,對制造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對此,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王衛明在業內的一次會上表示,過去一年,我國有關部門通過引導機床企業到軍工、能源等用戶企業調研及專業“深造”,提升了制造企業的高端研發能力,更好地實現了供需對接。據了解,數控機床專項自2009年啟動以來,5年間共安排課題465項,總經費190.8億元。特別是積極開展用戶示范應用,推動了一批產品進入重點應用領域。如航天八院采用專項支持的10臺國產數控機床,開展了輕質高強材料火箭、航天復雜結構和零部件批量生產。
近10年來,我國機床行業產值躍居世界第一,產品結構調整初見成效,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王衛明認為,行業取得的巨大成就離不開重點領域用戶的支持。軍工企業和能源設備制造企業是數控機床的主要用戶,在促進我國機床制造水平提高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王衛明說,軍工、能源領域應用國產數控機床長效機制形成以來,供需雙方通過合作取得了很大成效。機床行業發展為軍工、能源領域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先進制造裝備,部分產品開始進入關鍵制造工序,為軍工、能源領域的技術進步提供了技術支撐。重點領域用戶通過應用國產數控裝備,加深了對我國機床工具行業進步的了解,增強了應用國產數控裝備的信心。
中國和平利用軍工技術協會理事長李東海表示,去年,國防科工局對國產數控加工設備使用情況進行了深入摸查。結果顯示,目前各使用單位雖然對當前國產數控機床的高速發展持肯定態度,但總體感覺國內數控加工設備整體的技術開發能力和技術基礎還相對薄弱。具體來看,國產數控加工設備在完成軍品科研、生產任務中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核心技術缺乏,制約整體發展水平。數控加工設備的核心技術,數控系統目前尚有80%以上需要從國外進口,關鍵零部件如主軸部件、滾動絲杠、線形導軌等關鍵技術方面主要依賴進口。
二是多軸聯動的復合型機床尚不成熟。國內雖可提供該類設備,但大多屬于重大專項研發和攻關產品,并未真正實現商品化,用戶看不到成功的先例,在首臺首套使用過程中暴露不少問題,有些甚至在調試階段就問題頻出,給軍工建設任務完成造成一定風險。
三是可靠性和精度維持性難以滿足。科研生產對設備的可靠性要求普遍較高,一般要求數控系統平均無故障時間在2萬小時以上,國外數控系統平均無故障時間在7萬~10萬小時,而國產數控系統平均無故障時間僅為1萬小時。國外整機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可達800小時以上,而國內最高只有300小時。由于可靠性不高,機床精度難以穩定保持,造成整體裝備誤差增大,無法可靠滿足軍品加工需要。
四是對機床維護性考慮不周。部分國產數控加工設備設計不合理,對設備安全防護、可維修性等因素考慮不全面,報警信息不全,很多設備故障無報警提示,或只有報警信號而無相應的內容提示,影響故障診斷效率;存在低速主軸無安全連鎖功能等現象,對設備操作、維修人員的安全及操作便利性造成較大影響等。
對此,國家發改委國民經濟動員辦公室主任王樹年認為,機床企業要切實把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放在重要位置,為企業提供高質量產品和服務。“要由單純賣產品向為用戶提供技術、解決方案和服務轉變。”
一位業內人士指出,國內大型機床企業要放棄“上規模、做總量”的思路,抓住高檔機床的某幾項關鍵技術,做深做透,在市場中提升企業的認可度。而中小型機床企業應采取差異化發展思路,能滿足一些客戶獨特的需求,這是中檔機床未來生存發展的根本。比如有些企業,專門做陶瓷車床,或者專做雕刻機、或者生產非圓齒輪機床等等,這代表著中小企業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