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媒體報道,臺灣區機器公會昨(10)晚在北京,與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簽訂《兩岸機械業關稅平等互惠備忘錄》,相同產品將采雙方較低一方稅率為原則,未來朝零關稅方向努力。
兩岸尚未正式協商經濟綜合架構協議(ECFA),但兩岸機械業是第一個率先達成降稅共識的產業,將有助于未來海基會與大陸海協會,就機械產品協商相關關稅問題。
臺灣區機器公會理事長徐秀滄也強調,這對兩岸爭取機械產品進出口朝免關稅方向發展,是一項重要里程碑,雙方站在產業平等互惠基礎上完成簽約,后續將尋求兩岸官方推動ECFA時,列正式協商項目。
昨天的簽約儀式,由徐秀滄與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理事長王瑞祥主持。機器公會統計,總計有700多項機械產品列入,未來基于平等互惠前提,針對同一項產品,初期將以雙方較低稅率者為實行原則;后續等雙方無異議時,將再進一步走向零關稅目標。
徐秀滄指出,臺灣機械產品過去銷往大陸享有免征9.7%進口關稅、17%增值稅等,但大陸調高免稅門坎后,優惠幾乎全面取消,合計臺灣機械產品將被課征近30%關稅及通關手續費,嚴重影響競爭力。
海關統計,大陸調高機械產品進口免稅門坎后,去年大陸進口臺灣工具機首度衰退,甚至被德國超越,排名由第二退至第三位。而今年前五月,臺灣機械產品總出口值,較去年同期衰退30%,其中出口大陸就衰退近50%。
據了解,兩岸有關工具機產品的關稅稅率多達80余項,大陸稅率最高為15%,臺灣最高為6%。島內機械業普遍認為,與大陸盡速協商優惠關稅或互免關稅,是政府當務之急。
徐秀滄說,公會后續將針對大陸4兆人民幣擴大內需方案中,有關核能發電、風力發電、高速鐵路、汽車生產等,需要采購大量工具機與機械設備的產業,推動兩岸機械廠交流合作,不排除共組聯盟,爭取商機。
部分信息來自互聯網,力求安全及時、準確無誤,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對其觀點贊同或 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本網轉載信息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電話:0571-56866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