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根據國家政策,汽車合資企業要擴大產能,異地建廠,就必須有新能源項目和合資自主品牌。這一政策的出臺,本意在于扭轉“以市場換技術”導致的“市場丟失,技術未得”的局面,最終卻引發合資企業推自主品牌的熱潮。但由于種種原因,極有可能導致“市場換技術”的第二次失敗。
在經歷了前兩年的熱炒之后,汽車合資自主品牌在限行、霧霾、新能源等熱點的沖擊下,熱度已大不如前。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1~9月,廣汽本田理念S1銷售1.28萬輛,同比下降36.29%;東風本田思銘雖然銷售1.25萬輛,同比增長22.02%,但與其它的“正規軍”相比,還是比較寒酸;北京現代合資自主車型首望僅銷售50輛。相比之下,只有東風日產和上汽通用五菱的合資自主車型表現較好,同比都實現了大幅增長。
合資自主如雨后春筍
2011年和2012年,有關合資自主品牌的報道如日中天。2011年8月,廣汽本田理念S1上市,這是中國的第一個合資自主品牌。2011年8月,上汽通用五菱寶駿在成都上市。2012年4月,東風日產啟辰也在北京國際車展上市,同月東風本田思銘也正式上市。
同樣是在這一段時間,北京現代在2011年的廣州車展上發布了合資自主品牌首望。按照規劃,首望先期將以新能源為方向,首推純電動車,并將根據市場反饋陸續推出電動車和混合動力車型,隨后傳統車型也將推向市場。北京現代希望借助首望為北京現代的市場銷量找到新的增長點。更重要的是,通過合資自主品牌的發布來強化原來合資企業非常薄弱的自主研發力量,提高北京現代雙方股東在本地化方面的研發投入。首望今年累計50輛的銷量,應該還沒有達到北京現代所說的“好的反饋”。
長安馬自達則是從2011年就曝出推出自主品牌的信息,此后又經過數次“內部人士透露”的強化,卻至今沒有結果。2012年8月,長安、福特、馬自達三方發表聯合聲明稱,長安福特馬自達的拆分計劃已正式通過國家發改委的審批,長安福特的合資自主品牌將走低價路線,定價將低于長安福特目前價格最低的車型嘉年華。不久,長安福特相關人士就稱公司重點發展合資車型,暫停合資自主產品規劃。
上海大眾天越被曝光后,至今都沒有更深入的消息。一汽-大眾開利在公布后一年內都沒有消息,直到2012年在工信部目錄中出現,并在2013年10月的節能和新能源汽車展上出現。此外,其他企業也都公布了合資自主車型的中文名稱或者是預計上市時間,但也大都是雷聲大、雨點小。
合資自主身份難轉正
2011年,根據國家政策,汽車合資企業要擴大產能,異地建廠,就必須有新能源項目和合資自主品牌。這一政策的出臺,本意在于扭轉“以市場換技術”導致的“市場丟失,技術未得”的局面,最終卻引發合資企業推自主品牌的熱潮。
合資自主品牌在企業中到底處在什么樣的位置?包括廣汽本田、東風日產等企業都表示,是把它作為一個獨立的品牌運作,是分別與本田、日產品牌并行的兩個品牌。
但在實際的運作中,卻并非如此。由于合資車型影響力更大、見效更快,汽車企業和經銷商在對待合資車型和合資自主車型上的側重點有明顯不同。據一位廣本經銷商介紹,理念S1放在廣本渠道里,廠家和經銷商不當做重點推薦,本來在廣本系統所占銷量就很小,加上廠商都不重視,影響力也就更弱,而大多數進入到廣汽本田4S店的客流也不是理念的客戶群體。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副秘書長崔東樹告訴記者,合資自主車型本來就是以日系為代表的汽車企業應對中國政策的措施,反應在市場上,消費者接受需要一個過程。這些汽車企業要有車型退下來以后,才改頭換面變成合資自主,而且合資自主的銷售渠道培育也需要一個過程。因此,合資自主發展緩慢。崔東樹認為,目前本田正在推進本土化的工作,自身由于產品線不足,布局尚不完整,不可能有更多的精力發展合資自主。如今日系企業還處在中日釣魚島爭端后的恢復期,更是無暇顧及合資自主車型。
相比之下,上汽通用五菱主要生產微客,志在發展乘用車,因此在寶駿上下的功夫顯然要超過其他企業很多。
“市場換技術”可能再入死胡同
汽車企業推出合資自主車型的速度也顯然不能與其它車型相比。事實上,合資自主和新能源的政策已經有3年時間了,3年的時間企業的合資車型已經改款1~2次,而合資自主車型的改款卻很難產。
一位業內人士指出,發展合資自主是為了提高自主研發能力,但是沒有了銷量做支撐,自主研發的能力從何提高?自主研發的效果從何檢驗?企業不重視,消費者更不會買賬。
以長安福特為例,這家公司在經歷了多年的低迷后,通過翼虎、翼博、新福克斯等車型的投放,賺得盆盈缽滿,將重點放在合資車型上、乘勝追擊是順理成章的事,很難再有更多精力去做一些事倍功半的事情。
汽車行業專家程遠說,作為對失敗了的“市場換技術”的補救措施,強制讓合資公司在中國本土搞產品開發,使合資中方有可能接觸到一些核心技術,跨國公司在得到中國汽車市場的同時,也不得不拿出一些技術上的真金白銀來。我們理解,這應當是搞“合資自主”的初衷。但同時我們的政府管理部門可能沒有進行嚴格審核,導致合資自主走形式,造成“市場換技術”的第二次失敗。“合資自主成陪襯別有憂愁暗恨生”,這也許是今天合資自主車型的真實寫照。
(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