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鋼鐵業實現‘去產能化’應行政手段和市場化手段并用,以利益調控為主,用財稅手段助力化解過剩產能。”在9月14日召開的2013(第二屆)中國鋼鐵技術經濟高端論壇上,中國工程院名譽院長、中國金屬學會理事長徐匡迪針對中國鋼鐵業“消化”過剩產能提出了新的思路。
徐匡迪指出,受國內外宏觀經濟制約,中國經濟增速回落企穩。2013年上半年,全國工業增速平穩回落,但鋼鐵產能超常釋放。1月~6月份,我國粗鋼月產量同比增幅均高于去年同期水平,產量同比增長7.42%,增幅在全世界排名第一。
“據預測,‘十二五’末期,我國鋼材需求量將達到6.8億噸~7.12億噸,折合粗鋼需求量為7.16億噸~7.50億噸。目前,因經濟增速平穩著陸,鋼鐵過剩產能將達到2億噸~3億噸。從現狀來看,鋼鐵企業的擴張沖動還在持續,2013年已開工項目510個,在建投資規模為2699億元。如果上述在建、設計、規劃項目全部投產,我國煉鐵能力將達到9.15億噸、煉鋼能力將達到10.2億噸。”徐匡迪擔憂地說。
徐匡迪介紹,鋼鐵產能過剩是很多發達國家在發展歷程中都碰到過的棘手難題。結合美國、歐洲、日本等應對鋼鐵產能過剩的經驗和教訓,他對中國鋼鐵業解決此問題提出了以下建議:
一是依據環保標準界定落后產能。他建議,鋼鐵調控應依據國家環保標準建立鋼鐵產能綠色認證評級和市場準入制度,不再將高爐和電爐容積、鋼材品種、企業規模等作為淘汰落后的標準。二是在嚴格監管鋼鐵企業節能減排指標的基礎上,根據排放的高低試點開征梯級環境稅。三是調整財稅體制。可考慮將環境稅全部列為省級財政收入,強化省級政府淘汰落后產能的主體作用。四是建立鋼鐵產業轉型基金調控產能。一方面,讓先進產能企業重組享受補貼,鼓勵先進產能企業兼并落后產能企業,進行市場化的減量重組;另一方面,讓落后產能企業退出有保障,理順這些企業的退出通道,在職工轉崗培訓、社會保障接續、助力產業轉型等方面提供政策和經濟支撐。
“參照國際經驗,企業間減量重組是消化過剩產能的合理方法,但對鋼鐵企業來說是一個痛苦而漫長的過程。歐盟鋼鐵產能調整花了20年,我們用不了那么長時間,但也要做好5年~10年打長期‘困難戰’的準備。”徐匡迪說。
(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