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看做“生死錦囊”的中歐光伏“價格承諾”6日起實施。利益博弈看似達成妥協,但當下棋局并非江蘇光伏企業的救命稻草:光伏大戶自然落得更多價格、配額優勢,中小企業面臨轉產、掛靠之變,光伏企業不論大小,都把眼光投向中國國內、亞非拉等新興市場。
從今年6月6日歐盟對對中國太陽能電池板、關鍵器件開臨時反傾銷稅“罰單”起,中國光伏企業就一度被認為走到“生死關口”:一面,歐盟市場六成由中國企業占據,另一面,無論是11.8%、還是47.6%,高額稅率“罰單”誰也無法承受。
如今“靴子”落地。在中國第一光伏大省江蘇,無論是上了“免稅”名單的光伏大戶,還是已喪失歐洲市場競爭機會的小企業,無人敢高興得太早。
“強者、弱者都受到影響,利潤都是在下降,有的虧損,小的受影響更大”,江蘇省光伏產業協會秘書長、江蘇省可再生能源發展辦公室主任許瑞林說。
當前,中國光伏行業虧損額高達400億元人民幣以上,江蘇光伏企業虧損面達60%以上,省內主要光伏上市企業平均負債率達70%以上。
保利協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總裁工作部總經理費忠認為,“強者更強、弱者更弱”是肯定的,小的肯定進不了歐洲市場了,原來出口量大的企業現在還占有優勢。
進入“后價格承諾”時代,產品出路轉向箭在弦上。
江蘇華盛天龍光電設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工程師李留臣表示:“大中小企業,都在轉向中國國內需求及亞非拉新興市場,中小企業要么轉產,要么跟大公司掛靠配套,這是必然的。”
記者了解到,此次在“免稅”榜單上的常州天合光能,正將目光轉向英國、澳大利亞市場,上個月,該公司為英國大型電站項目提供了7兆瓦光伏組件,并向澳洲市場首度發布3款最新組件產品,著力在澳洲構建平價電力時代的光伏新模式。
李留臣認為,江蘇光伏企業不會立馬打“翻身仗”,曾涌現的“數倍增量”是不可能了,只是進入心態平和、平穩過渡階段,預計今年下半年至明年上半年迎來行業回暖。(記者 朱曉穎)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