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日債違約”蝴蝶效應顯威
鐵礦石價格自去年底以來已經下跌25%,被業內人士認為是正式步入熊市。
受國內首個公募債券違約事件的影響,大宗商品重量級品種銅近期暴跌,而鐵礦石和波羅的海指數的暴跌也被認為是債券違約事件的“蝴蝶效應”。市場認為,信貸違約風險上升,令尚未走出泥潭的大宗商品可能會越陷越深。
波羅的海指數被拖下水
波羅的海指數是全球大宗商品等干散貨航運的基準指數,在某種程度上被認為是全球經濟的晴雨表之一。
在該指數暴跌之前,涉及到銅融資的銅價已經經歷了大幅下挫。上海期貨交易所最活躍的期銅合約周二跌至4年多來的最低點,倫敦3個月期銅當日跌至逾3年最低水準。周三,國內商品期貨開盤后表現分化,盤初滬銅再次觸及跌停。
近期關于中國鋼鐵行業違約風險上升的擔憂仍在持續,因此,涉及到鐵礦石融資的鐵礦石價格也出現了暴跌并進入熊市。鐵礦石價格也在本周初暴跌9%,至每噸104.7美元,創下歷史最大單日跌幅。
實際上,鐵礦石價格自去年底以來已經下跌25%,被業內人士認為是正式步入熊市。傳統意義上對熊市的定義是:由近期峰值下挫20%。鐵礦石價格的暴跌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即庫存的大幅增長。數據顯示,截至2月14日,中國34個港口鐵礦石庫存10086萬噸,自2012年再超億噸大關。
債券違約或引發新危機
對于大宗商品暴跌,誰是幕后“黑手”,海外投資者和海外媒體紛紛指向“超日債違約”。
3月4日晚,?ST超日發布公告稱,“11超日債”本期利息將無法于原定第二期付息日3月7日按期全額支付,僅能按期支付共計人民幣400萬元,而全部應付利息為8980萬元,這是中國公募債券領域出現的第一單違約。
據一位海外投行人士透露,最近海外投資者大多認為,部分中國公司以銅作為借貸抵押,如果企業違約,貸款人有機會斬倉賣銅;但市場憂慮“超日債”只是冰山一角,中國有大量企業以銅作融資,拋售可能會觸發連鎖效應,引發銅價再下跌。
值得關注的是,高盛近期的一份研究報告明確指出,過去幾年來,銅融資是中國影子銀行系統中另一個重要的套利工具,這些影子交易產生金融杠桿,而如今融資的循環即將告終。有悲觀的海外投資者甚至認為,“超日債違約”可能會令多米諾骨牌效應擴散,變成另一場雷曼危機。
擔心或許不是空穴來風。事實上,3月份城投債到期量確實已開始增加,而即將到來的二季度還會迎來鋼鐵、有色和煤炭等過剩產能行業信用債和信托產品到期的高峰。
分析人士指出,目前風險較大的個券主要有兩個共同特征:一是一般處于產能過剩行業和周期性不景氣行業,如鋼鐵、新能源等;二是企業經營業績出現虧損,盈利能力下降,或者資產負債率過高,而貨幣資金與短期債務的比率較低。另外,民營企業由于在擔保、經營方面存在不足,受信用風險沖擊大于國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