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經濟、社會持續穩定增長的同時,耗電總量、用水總量、垃圾產生量實現零增長;主要污染物排放、碳排放持續下降……近年來,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深圳,用這些具體的要求表述著對生態文明的理解,用這些具體的行動實踐著對生態文明的探索。
既是經濟大市、產業大市、人口大市,更是空間小市、資源小市和環境容量小市,要想繼續推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深圳必須高擎生態文明建設的旗幟,從觀念、結構、體制機制等方面統籌謀劃,讓自己走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最前列。
深化“頂層設計”,開拓生態文明建設新視野
深圳的生態文明建設制度體系可以用“五個一”來概括:一個條例、一個決定、一項規劃、一批工程和一項考核
“黨的十八大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新要求的同時,也為新時期城市發展指明了方向。”深圳市人居環境委員會主任劉忠樸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首先談到的是深圳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頂層設計。
劉忠樸認為,生態文明建設制度體系可以用“五個一”來概括:一個條例、一個決定、一項規劃、一批工程和一項考核。
看似簡單的每一項,卻都內涵豐富、任務艱巨。
一個條例,即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城建環資工作委員會于2013年組織起草的《深圳經濟特區生態文明條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條例》)。目前,《條例》正在全市范圍內廣泛征求修改意見和建議。
《條例》第十三條規定,深圳市政府應當在城市總體規劃階段開展規劃環評,加強區域環評和戰略環評工作。“我們都知道規劃環評是必不可缺的,但目前我們缺乏這樣的專業人才。”深圳市人居環境委員會環評處相關負責人擔憂地說,規劃環評需要很高的專業水平和能力,但現在很少有高校開設相關專業,這個問題亟待解決。
一個決定,即深圳市委、市政府正在積極醞釀深圳市關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綱領性文件。
“文件將從戰略高度、全局視角出發,強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導和指導,對深圳市生態文明建設相關工作進行梳理和整合,對生態文明建設各方面、各層次、各種要素進行統籌考慮,為深圳發展指明方向。”劉忠樸總結說。
一項規劃,即制定完成了《深圳市生態文明建設規劃(2013~2020年)》。
一批工程,即通過制定生態文明建設行動計劃,確定了一批生態文明建設工程項目。
生態文明建設規劃與生態文明建設工程項目結合,等于制定了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和指標體系,完善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體系。
一項考核,即建立生態文明考核機制。深圳正著手將相應的工作任務、目標指標納入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環保實績考核中,建立生態文明考核體系。“綠色大考”的考核結果作為評價領導干部政績、評定年度考核等次和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目前,考核對象包括10個區、10個市直部門和12個國有企業。
提供“生態產品”,提升環境服務新能力
政府應履行提供清潔的空氣、干凈的水、綠色的植被等基本環境服務的責任
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生態產品”的概念。這一概念的提出,進一步明確了政府在提供清潔的空氣、干凈的水、綠色的植被等基本環境服務的責任。
圍繞“生態產品”的概念,深圳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動。
早在2005年,深圳市政府就頒布了《深圳市基本生態控制線管理規定》,劃定了974平方公里的重要生態功能區域。規定除重大道路交通設施、市政公用設施、旅游設施、公園外,禁止在其范圍內進行任何建設。
2006年,深圳市又全面落實“東西貫通,陸海相連、疏通廊道、保護生物踏腳石”的生態空間保護戰略,完善城市生態安全體系,啟動“四帶六廊”生態安全網絡建設。
在水環境方面,深圳在向其他城市學習了先進經驗后,開始推行“河長制”。
按照深圳市市長許勤提出的有關要求,深圳以“河長制”作為切入點,堅持生態治河理念,綜合實施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雨污分流、河道治理、景觀綠化等工程,加快推進河流污染整治,恢復河流自然風貌,
創新監測體制
遵循有利于科學劃分管理職責、提高監測公信力、提高監測數據質量、降低監測行政成本、促進環境服務業發展的原則進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