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常委會25日聽取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徐紹史受國務院委托作的“十二五”規劃綱要實施中期評估報告的說明。
總的來看,“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的主要目標、重點任務、重大工程實施進展順利,24個主要指標大多數達到預期進度,少數指標已提前完成目標。但受經濟增長速度超過預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較慢、能源結構優化調整進展不快、部分企業減排力度不夠等原因的影響,能源消費強度、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能源消費結構、氮氧化物排放量等4個節能環保方面的約束性指標實現進度滯后。
在建設生態文明、加大環境保護力度的背景下,4個節能環保約束性指標進度為何滯后?哪些因素制約了這些指標的完成?如何確保這些約束性指標在“十二五”期間順利完成?
調整產業結構告別“高耗能”“高污染”
歲末時節,我國中東部地區再次遭遇大范圍霧霾侵襲。25日下午,正當全國人大常委會聽取徐紹史作報告說明時,北京仍處于薄霧籠罩中。
導致霧霾的罪魁禍首就是污染物排放。氮氧化物排放上升、二氧化碳減排乏力,一大主因是產業結構調整缺乏力度。
國家發改委發布的數據表明,“十二五”前兩年,我國累計淘汰落后火電1329萬千瓦以上、煉鐵4242萬噸、煉鋼3646萬噸、水泥4.3億噸。但是,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等高耗能行業產能過剩仍十分嚴重。
“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壓縮過剩產能,改變能源消費結構,是防治污染的治本之策。”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孟偉說。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表示,產能過剩既受經濟周期波動影響,也有產業和市場內在規律因素,但根本原因還是相關體制機制不健全。
“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地方政府行政力量在主導產業發展,化解辦法就是靠市場機制,使市場優勝劣汰的作用發揮出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說。
專家指出,要如期完成“十二五”節能環保指標,必須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在大氣污染嚴重的河北,政府提出到2017年削減鋼鐵產能6000萬噸、水泥6100萬噸、玻璃3000萬重量箱。
“我國將加大對嚴重產能過剩、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幾年之內嚴禁新開工項目,除非是執行等量或者減量置換的項目。”苗圩說。
改革能源消費結構降低污染物排放
今年6月17日,我國迎來首個“全國低碳日”。日益強化的資源和環境制約,讓人們清醒地認識到——當前高碳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只有加快低碳發展,才能緩解國內資源緊缺和環境污染的嚴峻局面,實現可持續發展。
根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發布的《中國煤炭工業發展研究報告》,據測算,2012年我國煤炭消費總量為35.2億噸。
“長期以來,煤炭在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占據重要地位,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傳統用煤技術造成的排放,是大氣污染治理的重點。”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認為,能源消費增長過快與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是當前我國能源消費存在的兩大問題。